
什麼是拖累症
忠實傳遞價值,解讀全球好書。你好,這裏是洗馬獎書,今天爲你解讀的這本書叫愛是一種選擇。生活中你遇到過這樣的人嗎?比如當有人遇到問題時,他們會有一股難耐的衝動,連珠炮似的向人家提供一些建議或給一些自以爲是的安慰。
但當他們提供的幫助或者建議不被採納時,就怒氣橫生。再比如他們受到別人的恩惠時常常會感到不安,只有在機遇時心中才覺得舒坦。又比如當別人做了錯事,他們會莫名其妙的感到焦慮與內疚,總想着去替別人擔責任。如果這些人有以上這些特徵,他們可能就患上了拖累症。
也許你對這個名詞還有點陌生,那麼到底什麼是拖累症呢?拖累症首次引起人們注意,是在美國心理諮詢師在幫一些酗酒者成功戒酒後,發現了一個十分巧合的現象,這些成功戒酒的酗酒者的家庭在一年內都想起破裂了。心理諮詢師這才意識到對於酗酒者的家人來說,他們已經完全適應了酗酒者的生活,甚至對世界的認知方式都在遷就酗酒者。也就是說酗酒者在被酒精拖累的同時,他們的家人也受到酗酒者生活方式的拖累,他們彼此依存形成了穩固的生活模式。
一旦酗酒者不再酗酒,家人反而無法適應這種生活了。心理學上把這種對某些人事物或行爲沉溺,進而被他們拖累的情況,定義爲一種全新的心理疾病拖累症。酗酒者的家人就是典型的拖累症患者,他們沉溺在照顧酗酒者的生活中,被這種不正常的生活模式所拖累。於是心理諮詢師在救助酗酒者的同時,也展開了對酗酒者家人的救助,這才真正挽救了許多家庭。
本書的三位作者米了彌爾和漢姆菲特都是心理學博士,也都是研究拖累症等心理疾病的專家。三位作者結合工作中大量拖累症的臨牀治療經驗和寫了這本書,可以說本書是目前市面上最權威的,教你認識並應對拖累症的指南,本書一經出版便成爲全美第一的暢銷書。由此可見,儘管我們不熟悉拖累症,現實中卻有許多人正爲此深受困擾,希望儘快擺脫他。還有更多的人患有拖累症卻不自知,常年在不快樂的生活中掙扎。
下面我就從以下三部分來講解本書主要內容,幫助你認識並擺脫拖累症。第一部分,我將爲你揭開拖累症的5張面具,看看拖累症都有哪些常見表現。第二部分,我會給你講講拖累症的根源在哪裏。第三部分,我會帶你坐上情緒過山車,擺脫拖累症的困擾。
我們之所以對拖累症很陌生,是因爲它有很多張面具,人們可能會帶着其中一張或幾張面具掩蓋自己有拖累症的事實。下面我們就先來揭開拖累症的5張面具。吧第一張面具是陳毅,對於拖累症患者來說,沉溺意味着某種循環性的強迫行爲。以酗酒者爲例,酗酒者沉溺酒精的第一步,大多是因爲感到壓力空虛,或者對某些事情感到痛苦和不滿。
第二步,因爲心情糟糕,於是藉由酒精麻醉自己。第三步,他們酒醒後感到罪惡、悔恨、痛苦。第4步,正因爲感到了罪惡與痛苦,他們再一次用酒精麻醉自己,如此循環無法擺脫,指導生活被拖入深淵。可能你在生活中沒有親眼見到過酗酒者或者癮君子,但工作狂總見過,吧雖然工作狂並不見得是個貶義詞,但它實際上也是一種沉溺行爲。
作者舉了一個工作狂凱西的例子,凱奇結婚還不到一年就被新婚丈夫抱怨,他每天早上7點上班,晚上9點才回家,除了每週有兩次泳,他剩下的時間都在工作,他自稱在家有罪惡感,唯有在辦公室才能感覺被需要他的沉溺遵循着,感到空虛,因此不停工作,回到家被家人抱怨產生負罪感,從而更長時間的工作這樣的循環中。所以作者認爲人們沉溺於工作某種食物、電腦、遊戲等事物和行爲,對幸福生活造成影響,與沉溺於酒精毒品沒有本質區別。人們只要沉溺在某些事物裏,就會永遠處於不安不滿足的狀態。在無窮慾望的拖累下,你就算擁有再多,也體會不到滿足與快樂。
拖累症的第二張面具是否認,其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否認事實,不過正常人對小事偶爾的否認,可能只是爲了推卸責任或者維護臉面。但對於拖累症患者來說,否認有兩重含義,第一重含義就是用否認來粉飾糟糕的現實。書中提到的格洛利亞就是個典型,她的丈夫總是有外遇,然而他選擇了一次次替丈夫開脫,彷彿只要他否認了現實,就會讓痛苦遠離自己,因爲他不願承認真相。對於拖累症患者來說,否認的第二重含義就是潛意識裏的自我定罪,還是以格洛麗亞維利他否認丈夫出軌的現實,是因爲他在內心深處相信自己應對丈夫的不軌行爲負責任。
他認爲如果他做得更好,情況就會改變,他要爲自己的不足接受懲罰。現在你是不是可以理解,爲什麼很多夫妻天天吵鬧,卻總對別人說?我們很好,爲什麼很多人明明身體有樣,還說我健康的很不可能得那些大病,其實他們都在被拖累症所困,否認是他們繼續沉溺的唯一方法,擅長否認的拖累症患者,就像鴕鳥,沙漠風暴來臨時,他們把頭扎入沙子,假裝什麼也沒發生,結果卻危在旦夕。拖累症的第三張面具是憤怒,人偶爾都會生氣,這很正常。
但對於拖累症患者來說,憤怒的表現形式卻與常人不大一樣,拖累正式憤怒的第一個表現就是極端,他們的憤怒來得飛快,上一分鐘可能和你談笑風生,下一分鐘就因爲某一句話或者某一件小事而大發雷霆,他們的情緒陰晴不定,人際關係忽冷忽熱,似乎完全無法掌控自己,拖累正式憤怒的第二個表現形式就是隱藏。當拖累症患者的憤怒不被他人察覺或者不被承認時,他們就會壓抑這些憤怒。比如一位新手媽媽每天辛辛苦苦帶孩子,老公下班回到家卻只會玩手機,他原本有很多不滿的情緒需要發泄,卻常常被婆婆灌輸這樣的思想,帶孩子累是很正常的,男人粗手粗腳的根本帶不好孩子。再說他們上班也很辛苦,這位新手媽媽爲了不引發家庭矛盾,討好家人,只好將原本的憤怒隱藏。
這種壓抑的憤怒最後通常是以沮喪或者抑鬱的形式表現出來。可以說抑鬱是憤怒的內化,雖然憤怒不是抑鬱症形成的唯一原因,但卻是人們需要審查的第一個原因。拖累正式憤怒的第三種表現形式是消極挑釁。比如一個對丈夫不滿的妻子,總是不小心把丈夫的襯衫熨糊,一個在公司受氣的員工總是檢查不出交給老闆的文件裏那些顯而易見的錯誤。
其實這種潛意識的行爲實際上都是爲他們被壓抑的憤怒提供了一個新的爆發渠道,這會造成對患者身心更大的傷害。拖累症的第4張面具是過度的責任心,相信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遇到過老好人,這種人在集體生活中髒活累活搶着幹,不求回報,鞠躬盡瘁,似乎天生就愛奉獻。他們常說,如果我不做這件事就沒人做了。除了喜歡不停付出,老好人,還習慣性的把別人的問題往自己肩上扛。
如果我不幫他,還有誰會去幫他?老好人其實就是責任心過度的人,他們的價值觀就是個人的價值體現在爲別人爲集體的付出上,唯有像英雄般四處撲火,逢補漏洞,生活才有意義。舉個最典型的例子,馮小剛電影芳華裏的劉峯就是個典型的老好人,他每天都忙着爲大家服務,最後卻沒人願意在關鍵時刻幫他一把,因爲大家把他的付出視爲理所當然。作者認爲責任心過渡的人是拖累症的典型代表,他們被自己扭曲的價值觀所拖累。
拖累症的第5章面具是過度的情感依賴,這裏的情感可以是愛情、親情或者友情,總之是與某個很重要的人的情感關係,正常的情感關係應該是互相依存互相扶持的,在親密之中仍有各自成長和改變的空間,而拖累症患者的情感關係往往是過度依賴的,他們認定自己的狀況會完全取決於他人。比如拖累症患者常常說,如果離開他,我肯定過不好。再比如要不是因爲我父母,我肯定不會像今天這樣,又比如假如老公不再喝酒,我就不會總生氣了。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爲拖累症患者缺乏建立穩定平衡人際關係的能力,他們往往用太多力氣去維護他們所看重的一段關係,他們不明白無論是在多親密的關係裏都不應該失去自我。
到這裏我們就把拖累症的5張面具全都揭開了。實際上陳毅否認憤怒,過度的責任心與過度的情感依賴,正式拖累症的5種顯而易見的外在表現。那麼人爲什麼會患上拖累症?它的根源在哪裏呢?
作者結合了無數的臨牀經驗,最終得出拖累症的產生源於一個人童年時代,愛的儲備不夠。生活中育兒專家們總是呼籲新手爸媽多親親抱抱自己的孩子,因爲有研究表明,一旦嬰兒缺少愛和撫摸,不但容易生病,甚至會死亡。所以對於正常家庭來說,一旦孩子出生,父母自然會源源不斷地給予孩子愛。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果父母能持續迴應孩子愛的需求,那麼孩子在童年儲備的愛,就足以應對成年生活中的種種挫折和不幸。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愛的儲備不夠呢?作者認爲這都是因爲孩子在童年遭到了各種形式的虐待所致,作者把影響孩子愛的儲備的虐待分成了5種情況,第一種是積極虐待,你可以理解爲暴力虐待,像毆打、凌辱以及各種程度的性騷擾,這些行爲不僅不道德而且違法。有些被我們忽視的行爲雖然不違法,也算暴力虐待,像言語暴力,尖聲責備的。比如當孩子試圖做一件事,父母總是粗暴的糾正,或者乾脆不耐煩的吼道,算了,不要做了,你做不好讓我來。
這種粗暴的言辭對孩子造成的心靈打擊不亞於毆打。也許你會說我的父母從未這樣粗暴的對待我,可如果父母因非故意的行爲無法滿足你在情感心理或物質上的需要,就會造成導致愛的儲備不夠的。第二種情況,消極虐待,你也可以理解爲非暴力虐待,比如太過於沉迷於工作或社交的爸爸,回到家總是很累,面對孩子的需求總會說不行,兒子我太累了。成年後孩子可能不會記得爸爸的一貫冷漠,但事實上總是得不到爸爸的陪伴,已經對他造成了傷害。
再比如父母總是在爭執抱怨對方,甚至把孩子當成情緒垃圾桶。這種情況下,雖然他們沒有刻意傷害孩子,卻因爲自顧不暇,無力再給予孩子更多愛與關注。除此之外,假如父母和孩子長期沒有擁抱親吻等身體接觸,或者父母有強迫症,完美主義,也會對孩子造成消極虐待。第三種情況是情感亂倫,什麼意思呢?
在健康的家庭關係中,應該是父母相親相愛,共同關心孩子給孩子充足的愛。而在情感亂倫的家庭關係中,父母可能會這麼說,另一半對我來說根本不重要,我愛我的孩子勝過愛另一半。這句話的潛臺詞是我渴望愛,可我的另一半給不了我,但我可以從孩子身上得到。於是可憐的孩子成爲父母對另一半情感需求的替代者。
假設現在你父母雙全,且他們身體健康,那麼請你問問自己,我的父母格外依賴我嗎?我的父母希望我時刻陪伴身邊嗎?我是父母唯一的情感支柱嗎?假如你回答是那麼你童年裏愛的儲備多半也不夠,因爲你總是需要用你儲備的愛去支援角色錯位的父母。
重返校園修讀心理學碩士課程,成為執業教育心理學家,為學童的學習成長與心理健康出一分力。
第4種虐待的情況是孩子爲父母未了的心願而活,這種情況很好理解也很常見,就是父母做不到的事希望由孩子來完成,父母希望孩子承接心願的職業,會讓父母不再重點關注我的孩子是否健康快樂成長,而是把孩子當成一個延續自己人生的工具,只關注我的孩子是否按照他們的心願在成長,如此孩子愛的儲備能足夠才怪。第5種情況最爲隱蔽卻也很常見,就是貶低孩子的生命價值,聽起來似乎不好理解。不過聽聽作者舉的例子,也許你就會覺得這種情況很熟悉,比如一個母親經常會在生氣時對孩子說,早知道就不把你生下來了,你真是太沒用了。再比如父母鬧離婚的時候,經常把戰火引到孩子身上,要不是因爲你我們早就離婚了,這些話無意中就踐踏了孩子的生命價值,這種情況還會出現在家長專制的家庭中,在這樣的家庭裏,唯有父母的思考方式是正確的,孩子的思想總是受到批判或被駁回的。
比如孩子想學舞蹈,父母說不行,你必須學游泳,這對你更有用。再比如孩子交了新朋友,父母說你絕不能和他玩,他成績不好,孩子在一次次的打擊裏根深蒂固的認爲自己是無價值的,這樣的家庭又如何能給孩子充足的愛呢?我們再來總結一下拖累症產生的根源,作者認爲拖累症起源於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種種虐待問題,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能儲備充足的愛,而這種愛的缺失會讓人在成年後總想用什麼來填補心中的缺口,所以特別容易沉溺於某些人事物或行爲,從而被這些人事物或行爲所拖累,患上拖累症。如何才能擺脫拖累症呢?
作者建議拖累症患者坐上情緒過山車,一步一步甩開拖累症。爲什麼作者要把治療的過程比喻爲過山車呢?因爲這種治療方法會讓你的情緒先越來越低落,直到陷入情緒的谷底。但隨着治療的繼續,你的情緒又將一點點高漲,直到最終抵達最高點,也就是獲得健康的新生活。
最開始情緒過山車暫停在一個最高點。在這裏作者建議你先對自己的生活來一次考古挖掘。回憶你的童年不僅要回憶大事,還要回憶一些小細節。比如你小時候和父母、小夥伴、兄弟姐妹甚至寵物是如何相處的?
你小時候最怕什麼?你受過最嚴重的責罰是什麼?你覺得最羞恥的一件事是什麼?在這個階段你要做到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誠實。
那說給誰聽呢?可以是你信得過的朋友,也可以是你的配偶,你還可以寫下來,這一步可以幫助你回到過去,重現你失落的童年。回憶完畢。是不是發現信息太多,有點混亂。
那麼就讓我們把思路理清楚一些,用紙和筆製作一張自己的人際關係清單。吧在這張清單上你要列出包括過去和現在所有對你的生活有顯著影響的人,他們的個性特點和你的相處模式等,爲什麼要這麼做?因爲這能幫助你發現自己某些不易察覺的沉溺行爲及其原因。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一位拖累症患者馬利安,他雖然聰明又能幹,卻不停被公司開除。
在製作人際關係清單後,作者發現馬利安的每一份工作都是由強勢的男性上司主導的。原來馬利安童年曾遭到父親的虐待,導致他每進入一個新公司,一方面想要取悅父親,也就是掌權的男性上司,一方面又對男上司恨得咬牙切齒,這種矛盾的情緒導致了他總是無意識的去破壞工作,以此發現對父親的怨恨。如果你的戀愛總是無疾而終,如果你總是不自覺的得罪上司,試試用這張清單挖掘出深層的原因。吧現在你已經基本理清了自己的過去和現在,這時你的情緒可能不怎麼好,這就對了。
因爲你的情緒過山車正在向下俯衝,下一步作者要我們做的就是立刻終止沉溺或遠離沉溺媒介,這個過程可能會讓你倍感痛苦。如果你沉溺的是酒精電腦遊戲,那麼請立刻停止接觸他們。但如果你沉溺的對象是人或某種關係,呢作者建議你可以用暫時分居限制共處時間等辦法設立彼此之間的界限。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你與父母的關係陷入一方催婚一方抵抗的惡性循環中,改善關係的第一步就是搬離父母家,嚴格控制和父母溝通的次數和時間。
當你做到了終止沉溺,情緒,過山車就已經下滑到了中間高度,讓我們坐着過山車繼續下行。吧下一步我們就該向原生家庭說再見了,再見。也許你會說我早就已經離開了原生家庭了,呀其實並沒有僅僅是生活居所上的離開,並不算真正的離開。首先你的經濟完全獨立了嗎?
離巢的鳥兒如果還在眼巴巴盼望着鳥媽媽給自己餵食,這又怎麼能算真正獨立?其次,你的精神獨立了嗎?人生中的大事小事可以自己做決定嗎?如果事無巨細,你都需要你的爸爸媽媽替你做決定,這樣也不算真正離開了家。
也許有人會說我與父母不和,已經和他們斷絕往來好幾年了,這還不算再見。不算因爲這種叛逆性的斷絕關系,正好說明你沒完成恰當的情感告別,你只是以怨恨痛苦的方式繼續與原生家庭糾纏在一起,那該怎麼做呢?作者建議你坐下來和父母好好談一談,感謝和讚美他們爲你的付出,同時也說出你的痛苦和沮喪,最後告訴他們你的決定,這樣的情感宣洩很必要,只能幫助你坦然面對過去,實在不行你也可以用寫信的方式與父母溝通告別,當然並不是真的不再聯繫,而是要你作爲一個思想獨立的人,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繼續生活。此時你的尷尬、憤怒、難於啓齒和痛苦回憶會糾纏在一起,你可能覺得情緒糟糕透了,因爲此時你的情緒過山車已接近谷底,請堅持下去。
下一步作者希望你的情緒過山車降到最低點,因爲你將要爲過去悲傷,爲過去悲傷,就像必須讓舊傷口中的濃汁流淌乾淨,傷口才能痊癒一樣。可如何才能做到悲傷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不再壓抑情緒,縱情大哭。也許你做不到邊想着複雜的過去邊哭,那就試着爲情緒找一個突破口,你可以爲任何一件小事哭出來,比如爲打碎杯子而哭,爲老闆的責備而哭,甚至還可以爲一個打亂你計劃的陰雨天而哭。
那爲什麼要悲傷呢?因爲只有在徹底發泄了情緒後,我們才能做到心平氣和,最終實現接納和饒恕。無論是什麼原因使你的童年缺失了愛,無論是誰曾深深傷害過你,你都要無條件的接納,然後饒恕。如果你覺得這個步驟很難,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只有這樣你才能不再受到過去的奴役,才能坐着情緒過山車開始爬升。
來到下一步,建立全新的自我認知,這一步相對簡單,你可以拿出紙筆列兩張清單,第一張清單寫下你舊的自我認知。如果你覺得有困難,不如先寫下你對男人、女人、父親、母親人生的看法。比如有的人寫下對男人的看法是男人都性情古怪,堅持己見很會保護自己,不是好聽衆的。對人生的看法是人生意味着享受,努力才會有收穫。
空虛、痛苦一場遊戲的。其實他們寫下的信息就是在描述自己或者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慢慢的舊的自我認知便開始浮上水面,然後開始寫第二張清單,寫下我想成爲什麼樣的人。假如你寫不出,可以問問周圍的人,你在他們眼中是怎樣的,然後把其中讓你覺得開心的正面積極的評價寫下來就對了。你要做的就是隨時提醒自己,你應該成爲第二張清單上的人。
恭喜你情緒過山車開到這裏,已經爬得越來越高,你快擺脫壞情緒了。接下來的這一步就是擁抱新的生活,你可以嘗試以前從未有過的經驗,比如如果你從未信任過別人,那麼現在試着去信任你的同事,你的搭檔看看會發生什麼,你還可以尋找團隊支援,比如心理學書籍的討論小組,各種互助小組等,團隊的力量會讓你感到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你還可以試着尋找代理父母,大部分拖累症患者都急需一段重新被父母健康養育的經歷。雖然童年不能重來,但你可以找一位代理父母幫你模擬這個過程。仔細想一想,誰能與你每天保持接觸,耐心的聆聽,無條件的接納你,並會柔和且堅定的指出你的錯誤。
也許這個人是你的某個親人老師或者密友,只要找對了人,你的代理父母一定可以用愛填補你心中的部分空洞,幫你鞏固你剛建立起來的新的自我認知。到這裏情緒過山車又再次回到了最高點,祝賀你從壞情緒的谷底走出來了。可是無論是多好的機器都需要維修保養,你還需要定期維修保養剛復原的心靈,這時你還得寫一份關係清單。這次只需要寫下現在和你保持緊密聯系的人就可以了。
你可以每兩三個月更新一次這張清單,在與先前的清單對比,以此提醒自己,是不是又受到了過去某些關係的影響?自己和某人的關係是不是又有了不健康的苗頭?比如三個月前你和媽媽的關係是每週通電話一次很少吵架,媽媽只關心我的健康,不再過問我的婚姻,三個月後變成了兩三天通電話一次,幾乎每次都吵幾句,媽媽又開始肆意評價我的婚姻,這時候你就要拉響警報調整關係了。當然到了必要的時候,你也可以再從頭到尾做一次情緒過山車,就像對心靈再做一次大掃除一樣。
好了,我們的情緒過山車之旅結束了,從挖掘自己的童年列過去和現在的人際關係清單,到終止沉溺,向原生家庭說再見。在爲過去悲傷之後建立全新的自我認知,最後擁抱新的生活,並注意定期維修保養。作者希望每個拖累症患者都能從這段旅程中受益,最終療愈自己。到這裏這本書就講解完了,希望本書能夠幫助或許正在痛苦無助的你走出拖累症的困境,重新擁抱陽光與快樂。
也希望你能意識到愛是一種選擇,而不是強迫的義務。你可以選擇愛和付出,也可以不選。因爲這個世界上對你最重要的人永遠都是你自己。好,愛是一種選擇,就爲你解讀到這裏。
聽書筆記在音頻下方,我們明天見。
相關推薦:
當我第一次接觸成長心態跟固守心態的概念,我心裏想,yeah, right,這不就是樂觀跟悲觀的區別嗎?我們都聽過半杯水的故事,你可以看作半滿,也可以看作半空;我們也聽過去非洲賣鞋子的故事,五十年前,甲商人認為非洲人都還沒穿鞋子,整個都是市場…
Hello, 大家好, 多謝大家來都RosaTV.今天會與大家討論如何可以有效地幫助小孩學好中英文,如果家長也想得到教育心理學的資訊, 請訂閱我的頻道。言歸正傳,今天想與大家討論家長該如何有效地幫助小孩學好中英文,今天會與大家討論的是Sim…
大家好,我是小熊,隔了兩個月我終於又更新視頻了今天要跟大家講一本我個人覺得非常實用的書,書名叫《動機心理學》主要幫助大家解決生活中常見的成癮、拖延和懶惰等困擾問題從而幫助大家更好地實現自律我相信每個人都體驗過,感性和理性產生矛盾的感覺我們常…